不論是報刊雜志還是圖書文獻,說起ERP(企業(yè)資源計劃),都是異口同聲:“ERP是美國GartnerGroup Inc.公司(或簡稱Gartner)[注1] 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。”但是,Gartner公司最初究竟是怎樣提出的,卻極少有人介紹。在當前ERP大泛濫的年代,誰都可以把自己的軟件產品向ERP里扎堆,以為如此便可以提高身價,于是就出現(xiàn)此ERP非彼ERP的混亂狀況;使得那些想搞信息化管理的用戶企業(yè),在這種無序的ERP市場面前,茫然不知所從。因此,為了能夠確切理解什么是ERP,還要依據(jù)歷史事實,從Gartner最初為ERP下的定義開始講起。
1990年4月12日,由GartnerGroup公司發(fā)表了以《ERP:下一代MRP II的遠景設想(ERP: A Vision of the Next-Generation MRP II)》為題,由L. Wylie署名的研究報告①。這是第一次提出的ERP概念。這份研究報告雖然只有2頁紙,但卻是一份具有非常前瞻性的精辟設想。
之后,Gartner公司又陸續(xù)發(fā)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報告,例如J. Borelli署名的《ERP的功能性(ERP Functionality)》①。E. Keller署名的《實現(xiàn)MRP II到ERP的跨越(Making the Jump from MRP II to ERP)》② 以及多次對各軟件商ERP產品的技術與功能的分析評價報告等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:所有這些研究報告都是歸類于“計算機集成制造(CIM)”類別中,說明ERP本來是一種用于制造業(yè)的信息化管理系統(tǒng)。
1993年,ERP的概念已經比較成熟和變得更為現(xiàn)實,Gartner Group公司以《ERP:遠景設想的定量化(Quantifying the Vision)》為題發(fā)表的會議報告(Conference Presentation)用了26頁的篇幅比較詳盡地闡述了ERP的理念和對今后三、五年內可能實現(xiàn)的估計(用概率百分數(shù)表示),深刻闡明了ERP的實質和定義,是ERP發(fā)展史的一篇極其重要和具有較高分析水平的文獻。
綜合以上一些早期文獻的精神,Gartner最初對ERP的定義可用最簡明的話表達如下。
ERP是MRP II(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,制造資源計劃)的下一代,它的內涵主要是“打破企業(yè)的四壁,把信息集成的范圍擴大到企業(yè)的上下游,管理整個供需鏈,實現(xiàn)供需鏈制造。”
就功能方面,Gartner 除了提出ERP要能適應離散、流程和分銷配送等不同生產條件;采用圖解方法處理和分析各種經營生產問題外,在信息集成方面,Gartner提出了兩個集成。
(1)內部集成(internal integration,實現(xiàn)產品研發(fā)、核心業(yè)務和數(shù)據(jù)采集的集成)
(2)外部集成(external integration,實現(xiàn)企業(yè)與供需鏈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)
而內外信息集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(xiàn):
(1)設計、管理、監(jiān)控、優(yōu)化整個供需鏈;
(2)合作競爭、同步工程、協(xié)同商務。
我們都曾記得,以信息高速公路來解釋和普及互聯(lián)網是在1993年前后,就是說,是在1990年Gartner提出ERP概念之后的事;而誰都知道“外部集成”離開網絡通信技術是無法實現(xiàn)的。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軟件供應商的開發(fā)實力,還沒有哪一家軟件公司能夠單獨完成Gartner公司最初提出的宏偉遠景設想。
20世紀90年代,一些MRP II軟件供應商在采納了Gartner公司最初對ERP提出的技術要求(如4GL、RDBM、GUI、C/S、CASE等當時算是領先的技術),或解決了跨世紀的千年蟲(Y2K)問題,或增加了Gartner最初提出的一些外擴功能(如EDI接口、DRP、運輸、倉庫、設備、質量、實驗室及項目管理、現(xiàn)場服務及維修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)之后,就為了適應時代潮流和商業(yè)目的需要,把已有的MRP II產品易名為ERP。
這種易名實質上還沒有也不可能實現(xiàn)Gartner對ERP系統(tǒng)的基本定義和設想——“管理整個供需鏈”,軟件的基本內容還是停留在原有MRP II的水平。然而這種易名的做法卻模糊了MRP II同ERP的界限,使得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MRP II成熟產品的人,自然而然地把從MRP II易名而來的ERP看成是“面向企業(yè)內部管理”系統(tǒng)。現(xiàn)在,“ERP是面向企業(yè)內部的管理系統(tǒng)”這樣的認識,在國內外都似乎已經成為一種“定論”,于是到了2000年,只好再提出來一個ERP II來解釋最初定義的、但又一直未能立即實現(xiàn)的ERP。見3.3.1節(jié)。
美國AMR Research公司[注2]在她的《Extended ERP-Wiring the Supply Chain》課程里,把這種適量擴展了功能并易名ERP的MRP II系統(tǒng),作為“ERP的一個好起點(a good start)”看待;一方面說明它畢竟還不是Gartner最初定義的ERP的全部內容,同時也說明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信息化管理最好是從MRP II起步,也就是從內部集成起步。
說明歷史事實,并不是要糾纏或討論名稱和叫法。企業(yè)進行信息化建設時,主要是根據(jù)企業(yè)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來制定信息化規(guī)劃,選擇能夠解決問題的系統(tǒng)。關鍵是看系統(tǒng)的內涵和功能,能解決什么問題,而不是看它打著什么“旗號”、掛著什么“牌子”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拓步ERP資訊網http://www.zudvwvb.cn/
本文網址:http://www.zudvwvb.cn/html/consultation/10820622824.html